关闭

通知公告:

金融知识宣传教育——防范电信网络诈骗
发布时间:2019-01-28

    电信诈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电话、网络和短信方式,编造虚假信息,设置骗局,对受害人实施远程、非接触式诈骗,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。

    2016年12月20日,最高法等三部门发布《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》再度明确,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,诈骗公私财物价值3000元以上的可判刑,诈骗公私财物价值50万元以上的,最高可判无期徒刑。

  一、电信诈骗的特征

  1.事发突然,难以核实。通过突然告知一个意外信息,利用常人的猜疑、担心心理,难以核实的不确定性,实施诈骗行为。

  2.事出有因,对号入座。以特定身份,编造一两件可能和选定对象相关的事项,利用常人的担心、趋利避害心理实施诈骗行为。

  3.憧憬利益,难拒诱惑。通过超常规的获利方式和方法,利用常人投机致富的侥幸心理实施诈骗行为。

  二、电信诈骗的形式

  1.猜猜我是谁

  不法分子通过随机拨打当事人的手机,以“猜猜我是谁”的方式诱导当事人误以为通话方为异地朋友、同学或亲人,然后以车祸、生病、违法需罚款为由要求当事人汇款实施诈骗。目前该类犯罪经过升级,呈现出新形式:不法分子冒充单位领导,以急需用钱、疏通关系、职务晋升等为由,要求当事人向“领导”汇款。

  2.乱石打鸟

  不法分子随机向当事人发送“款还没汇吧?以前那张卡的磁条坏了,请你把钱款汇到以下账户……”的短信,如被害人正巧打算汇款便信以为真,将钱贸然汇入骗子提供的银行账号。

  3.谎称购车退税

 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,掌握了购车者的部分个人信息,然后冒充税务人员,给车主打电话,谎称可以购车退税,要求被害人进行退税操作,操控被害人将钱款转到骗子账户。

  4.虚假中奖

  不法分子假冒某电视栏目组,谎称当事人经随机抽奖成为幸运观众,中了价值上万的笔记本电脑,然后以缴纳手续费、快递费、公证费等为名,要求当事人不断汇款实施诈骗。

  5.虚构绑架

  不法分子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被害人及其家人的身份资料和联系方式,拨打当事人电话,称孩子已被绑架,利用电话录音(如小孩哭声)造成家人恐慌,要求当事人向指定账户汇入赎金。

  6.冒充公检法人员

  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等机关人员,以法院有传票、邮包内有毒品涉嫌犯罪、洗黑钱等事由需传唤、逮捕或冻结存款等进行恐吓,诱骗事主向所谓的“安全账户”汇款。

  7.电话欠费

  不法分子冒充电信工作人员向事主拨打电话告知其电话欠费,或直接播放电脑语音,诱骗事主向指定账户充“话费”。

  8.刷卡消费

  不法分子通过短信提醒手机用户,称该用户银行卡刚刚在某地刷卡消费数千元,如用户有疑问,可致电xx电话号码咨询。在用户回电后,其同伙假冒银行客服中心人员谎称该银行卡可能被复制盗用,利用受害人的恐慌心理,要求用户到银行ATM机上进行所谓的加密操作,逐步将受害人卡内的款项转到犯罪分子指定的账户。

  三、防范电信诈骗“小宝典”

  1.短信链接都别点

  尽量不要点击短信中自带的任何链接。

  2.陌生电话不理睬

  凡是接到陌生电话,请不予理睬,不要拨打短信中提供的陌生号码。

  3.“客服号码”不回拨

  为防止不法分子模拟银行等客服号码行骗,遇上不明来电可选择挂断后,再通过114等官方渠道查询相关单位电话进行主动拨打(切勿使用回拨功能)核实。

  4.卡号密码绝不谈

  无论电话、短信、微信对话中都绝不提及银行卡号、密码、身份证号码、医保卡号码等信息,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。

  5.陌生证据莫轻信

  不法分子常会掌握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,并以此为证据,骗取用户信任,此时切记长心眼——绝不轻易相信陌生人,即使家人朋友,如果仅仅通过信息交流,也不可轻信。

  6.钱财只进不能出

  任何要求自己打款、汇钱的行为都得长心眼,如需打款可至银行柜台办理,如心中有疑惑,可向银行柜台人员咨询。

  7.“安全账户”不能信

 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,公安机关、检察机关、法院在侦查办案中都不会通过电话进行案情询问,更不会询问群众家中存款情况,不可能提供所谓“安全账户”及要求转账等。任何陌生人通过电话、短信要求您对存款进行银行转账、汇款的,或者声称为您提供安全账户保护存款的,请一概不要相信。

  8.拿不准就打110

  一旦发现被骗后,应第一时间报案,报案后快速到银行办理冻结手续,并且尽快查询涉嫌诈骗的银行卡号的开户地点,查清资金流向,冻结涉嫌诈骗的银行卡号,争取破案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