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户服务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客户服务 > 消费者权益保护
谨防“内部渠道”陷阱!关于防范不法中介侵害的风险提示

发布时间:2025-03-13

典型案例:非法“助贷”陷阱致客户资金受损

市民李女士因急需资金周转,通过“电话营销”结识了一名自称“某银行合作机构”的贷款中介人员。该中介承诺“无视征信、快速放款”,但要求李女士预先支付“手续费”“保证金”共计5万元,并声称“贷款到账后全额退还”。李女士轻信其宣传,通过个人账户转账后,对方以“银行审核延迟”为由拖延放款,最终失联。经调查,该中介机构与银行无任何合作关系,其提供的所谓“银行内部渠道”系伪造,李女士的资金已被转移,难以追回。

近年来,部分不法分子假借银行名义或与银行内部人员勾结,以“快速贷款”“高息理财”“代办业务”等为诱饵,从事非法金融中介活动,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,扰乱金融市场秩序。警惕非法中介或不法行为侵害权益,注意防范以下套路风险。

套路一:假冒银行合作机构,虚构“绿色通道”

常见手段:谎称与银行存在合作关系,宣称可通过“内部渠道”办理贷款、理财、信用卡提额等业务。

提示:银行正规业务无需通过第三方中介办理,所有流程均公开透明。可通过银行官网、官方客服或营业网点核实合作机构真实性,切勿轻信非官方渠道宣传。

套路二:“低门槛”“高收益”诱导预付费

常见手段:以“零抵押秒放款”“保本高息理财”为噱头,要求消费者提前支付“服务费”“保证金”。

提示:银行正规贷款、理财业务不会要求消费者提前支付费用,所有费用均通过合同明确约定并在业务办理后收取。凡要求“先交钱再办事”的,极可能是诈骗。

套路三:违规收集个人信息,埋下安全隐患

常见手段:以“业务审核”为由,索要身份证、银行卡密码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。

提示:银行办理业务时仅需必要身份证明,绝不会索要账户密码或短信验证码。切勿向第三方提供银行卡密码、验证码,避免账户被盗刷或被用于洗钱等非法活动。

套路四:伪造合同与公章,制造合法假象

常见手段:伪造银行合同、公章或电子协议,诱导消费者签署虚假文件。

提示:签署合同前,务必核对银行名称、公章、条款是否与官方信息一致。可通过银行官方渠道验证合同真伪,必要时咨询法律专业人士。

针对以上中介不法行为,宁波东海银行提醒要警惕非法金融中介,从正规机构、正规渠道办理业务,保护个人信息与资金安全。

强化风险意识:对“无风险高收益”“特殊渠道”等宣传保持警惕,牢记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。

选择正规渠道:贷款、理财等业务直接通过银行官方APP、网点或持牌金融机构办理。

留存证据维权:如遭遇非法中介诈骗,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,并向银行提交交易记录、聊天记录等证据。

24小时服务热线

人工服务时间:工作日8:30-17:30

服务热线:400-8866-345

手机银行客户端
东海微银行
东海银行公众号
微信小程序